今天给大家介绍的电影《成长边缘》是一部青春片,是美国年轻导演凯莉·弗莱蒙·克雷格自编自导的处女作,在去年年底发行后受到普遍好评,荣获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处女作。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女孩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自卑、孤独和任性。
孤零零的一个我,
自卑又自负
娜丁,17岁,高中在读。她在学校里不合群,朋友很少。她在小时候就觉得这世上有两种人,一种人像她的哥哥,天生就自信阳光,充满活力,而另一种人像自己,孤僻寡言,似乎一无是处。娜丁觉得妈妈更喜欢哥哥,常常拿自己与哥哥对比,但又比不上。
在学校里,娜丁常常被另外三个女孩子欺负。她一个人躲起来吃饭,结果还是被她们追上,被推倒在地,被她们骂道:没人会喜欢你。因此,娜丁更加孤僻。
这些年,娜丁被负面情绪纠缠时,父亲总会在一旁用心地关怀,鼓励着她,让她不要沉入更消极的状态中。但令她伤心的是,父亲后来意外去世,她的生活因此变得更加黯淡。
娜丁唯一的朋友是小时候认识的克丽丝塔,一个玩毛毛虫的怪异女孩,这两个被孤立的孩子可谓是惺惺相惜。克丽丝塔的生活也不完美,父母时常吵架,娜丁更觉得彼此在一起是同甘共苦。
即便有朋友相伴,娜丁依然会流露出强烈的自卑。有一次,她喝多了酒,抱怨自己都不喜欢自己,甚至自我厌恶得怀疑克丽丝塔为什么会喜欢自己。她似乎觉得只有那些自信的“强者”才值得被别人爱,自己则要孤独终老了。
但消极的娜丁有时也非常自大。比如,她在学校里偶尔会找历史老师说说话,吐吐槽,虽然历史老师一副不愿搭理的样子。娜丁自信满满地痛斥同代人的愚蠢,说他们离不开手机,天天晒吃了什么,不用表情包就不会交流。
她觉得自己之所以没有什么朋友,只是因为她不屑于和这样颓废的同龄人交往,自己更喜欢老歌、老电影,做人的底线就是不愿和外面的人有共同点。
而在这春心萌动的年纪,娜丁同样心生情愫。她暗恋学校里的一个小痞子尼克,觉得他很个性,不拘一格。娜丁也有追求者,班上的亚裔学生欧文没事就搭讪几句,但欧文腼腆斯文,娜丁觉得他太过温柔,没激情,对他的爱慕报以讽刺,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。
娜丁是如此自卑,因此她陷入了这样一种悖论式的困境里:当她喜欢一个人,她所喜爱的人是如此的“好”,因此自己根本不值得被这些人看重;而当一个人喜欢她,会喜爱她的人一定十分的“不好”,他们一定是比自己更加不具备价值的人,因此根本不配得到自己的重视。
而这个小小的悖论,足够把这个年轻的女孩困在孤独的地狱里。
当过去的一切支离破碎,
可能正是重建一切的时机
虽然娜丁时常陷入消极,但这样的生活算是早已熟悉。万人迷的哥哥在外面继续风风光光,母亲在父亲去世后开始对自己唠唠叨叨,有闺蜜克丽丝塔陪她一起开心、沮丧,不敢向小痞子表白就继续暗恋,心情不好了会找欧文聊聊天。
然而对于那些运气不好的人来说,生活好像没有最坏只有更坏。
一天,娜丁带克丽丝塔来家中玩耍,她喝多了酒,醒来后摸摸索索寻找克丽丝塔,结果看到她正和哥哥在床上恩爱,让她难以接受。第二天,她和克丽丝塔聊起这件事,还担心克丽丝塔是不是对自己生了气,用这种方式实施报复。
原以为这是哥哥和克丽丝塔的一时冲动,结果两人开始了认真交往。娜丁很是愤怒,觉得这是哥哥和自己争夺好朋友,丝毫不为他们两人祝福。克丽丝塔试着缓和关系,带娜丁一起参加聚会。娜丁有些社交恐惧,不懂如何与别人聊天,看着娜丁得心应手,又突然感到强烈的自卑。
即便娜丁自我鼓励,来到人群中依然不敢说话。终于鼓起勇气找了一个人聊天,结果对方又拿她和哥哥对比,嘲笑了一番。沮丧的她觉得克丽丝塔其实和自己不一样,自己好像也比不上她。当娜丁看到克丽丝塔和哥哥恩恩爱爱时,她逼着克丽丝塔必须在自己和哥哥之间选择一个。克丽丝塔觉得这是无理取闹,两人不欢而散。
娜丁回到家中找哥哥出气,责备他夺了自己的朋友,但哥哥根本不理会她的胡闹,觉得她只是在逃避。兄妹两人吵起来,妈妈赶来劝架。妈妈担心情绪不稳定的娜丁,就将她带到自己的办公室看管,妈妈唠叨不停,谈起曾关爱自己的爸爸,娜丁又和妈妈吵开了。
娜丁夺门而出,这下子算是和整个家庭都闹翻了。情绪激动的她豁了出去,发了一条大胆露骨的私信给暗恋的小痞子尼克,发完又非常后悔,只能听天由命。结果,尼克真的回复了,还约她出来。娜丁喜出望外,偷偷跑回家,洗澡、换衣,兴奋地迎接心中美好爱情的到来。
尼克开车将娜丁带到一个幽静的地方,两人刚要亲热,娜丁突然觉得不对劲,觉得这不是她想要的,便连忙推开。尼克很诧异,问她怎么回事。娜丁解释说,自己想多了解对方,想谈恋爱。尼克听了很生气,他以为那封私信是为了约炮,于是将娜丁训斥一顿,开车离开。
娜丁满心的期待就这样落空了。单恋失败,唯一的闺蜜输给了最“恨”的哥哥。妈妈用曾经“唯一爱自己”的爸爸刺激自己。站在这个关口,很容易总结出自己一无所有,人生黯然无光,未来没有希望的结论。
生活没想象中那么好,
但也没那么糟
伤心的娜丁不愿回家,只能联系历史老师寻些安慰。其实,娜丁常去找历史老师攀谈,很重要的原因是她觉得历史老师是个loser,而她和这样的人聊天比较轻松。有一次,她和老师争吵几句,她如此形容老师:人到中年,秃头谢顶,整天死气沉沉,上课吊儿郎当,活该结不了婚。
当时老师没辩解,也没生气。后来,他将娜丁接到家中。娜丁进了老师的家,大为吃惊,因为她看到老师有着一个温馨美好的家庭,小孩子很可爱,妻子温柔大方,一家人其乐融融。
与此同时,妈妈因娜丁失踪精神紧张,哥哥带着克丽丝塔到处找她。最后,他们得知娜丁在历史老师家中便过来接她。娜丁看到哥哥后不愿和他一起回去,又争吵起来,她觉得哥哥只是装作爱自己,为了讨妈妈欢心而已。
这无疑令哥哥非常伤心、生气。他根本不像娜丁假想中活得那么轻松自在,那么争强好胜。他成绩优秀,但不得不就读附近的学校,因为他担心自己离开后家里出差错,他要照顾情绪时常波动的妈妈,还要天天面对以自己为敌的妹妹。
哥哥愤恨地说出这一切,让娜丁震惊中又若有所思。哥哥转身离开。后来,历史老师将娜丁送回了家。她回到家中,敲了哥哥的房门,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道了歉。
娜丁说出了自己从小到大面临的纠结。她一直讨厌自己的样子,痛恨自己的一言一行,不知道如何改变。但她又觉得,自己是这个家里唯一一个有着严重的问题的人,因此她是特殊的、特别的。她从这种“我很特别”中获得满足,尽管这种“特别”是“我很忧郁,我很痛苦,我一无所有”。这种痛苦,某种程度上,成为了自卑的她自我价值感唯一的来源。所以她更愿意沉浸在痛苦中。
娜丁说完后,道了晚安就转身走回房间。哥哥喊住她,给了她一个拥抱。这让娜丁不知所措,却真实感到了来自哥哥的温暖,陌生,恍惚,伴随着一点儿恍然大悟。
娜丁似乎迎来了新生活,但一切并非那么容易,需要她慢慢适应,从一件件的小事做起。比如,她在出门前祝哥哥和克丽丝塔一天顺利,她说得那么僵硬、不自然。
对这样的改变不习惯还不止娜丁一个人,哥哥和克丽丝塔也不太习惯,他们和娜丁说话也怯生生的。而娜丁的妈妈更是担心,没等娜丁出门多久,她就想打电话询问,即便娜丁发消息报了平安,妈妈仍旧不放心,斟酌了半天才放下手机,决定让女儿把握自己的生活。
经历了与小痞子尼克的事,娜丁更理解自己喜欢的是腼腆而温柔的欧文。她去参加学校的电影节,会展放映欧文的一部短片。放映结束,她拿着花主动找欧文,两人的关系更进一步,走上正轨。欧文还将娜丁介绍给自己朋友。
这是娜丁第一次开心地融入人群,但不知道以后她会不会觉得厌烦,也不知道她这刚开始的新生活如何继续下去,但可以肯定的是,她已经主动尝试从过去的生活里往外走一走,去亲身感受不一样的状态,去努力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。
我们很多人和娜丁一样,在没有懂得自己该成为什么样子的人之前,总不自觉地去观望别人的样子,希望从别人那里找到一些做人的建议和方向。看着别人,我们又难免拿别人和自己比较一番,结果往往让人失望,发现自己的虚弱和无用,变得沮丧和自卑。
为了掩藏自卑,我们装出一副遗世独立的样子,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开来,表面上自负骄傲,实际上活得胆小,活得懦弱,不敢与那些看似“成功”的人进行接触。就像娜丁,她和克丽丝塔交往有很大的原因,是她觉得克丽丝塔和自己同病相怜,她爱找历史老师聊天也是因为她觉得老师颓废落魄,不会感到太大压力。
在经常和哥哥的比较中,娜丁慢慢有了一种认识,觉得像自己这种失败的人不值得被爱,所以她将别人对自己的关爱视为有所预谋,不敢去接受别人的真情,将别人拒之千里,自己回到孤独、纠结的状态中。因此,她对亲密关系非常陌生,也就不懂得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了,一心暗恋着和学校的小痞子,最后才发现喜欢的是欧文。
生活并非娜丁想象地那么简单粗暴。当她看到历史老师的幸福家庭,当她听到哥哥真实的心声,她才开始懂得,无论看上去多么成功和失败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虚弱,也都可以有自己的幸福。
我们本来是将别人的生活作为参考,寻找自己的人生,不小心却在比较中把二者本末倒置了。我们总是看着那些并不是自己的人,然后因为得不到他们的人生痛苦不堪。鸡汤会说,我们每个人总有些别人没有的东西,虽然也都会没有一些别人有的东西。但鸡汤可能不会告诉你:有的人生来就是有的比另一些人多。有的人生来的模式就是比另一些人更难。但即便这样,你也还是无法看着别人的生活然后让自己变得更快乐。
那个成长的边缘,可能就是你停止活在别人的生活里的一刻。你不再在意自己是否出众,无论是以表现优异的方式,还是以古怪病态的方式。你的生活回归到关于你自身。你接纳自身的不足,甚至接受它们中的有一些可能没有机会改变。然后你停止攀比式的奋进,也停止让你感到“特别”的疾病。
是在那一刻,你重新拥有了你自己,也有了更加平静的可能。而只有你自己的更加快乐,才是“成长”最需要发生的理由。
你不需要为别人成长。以上。